从1973年进入河北电力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求学并留校任教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已经在电力行业躬耕不辍五十年。

从初步走向科研和教育事业的70年代,到“碳达峰、碳中和”如火如荼进行的当前,五十年来,刘吉臻始终不忘初心,在电力科研、人才教育、能源战略咨询等方面建树卓著。他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现任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专注电力 科研结硕果

2004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火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2011年主持研发成功我国最大容量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作为我国著名的火力发电控制专家,刘吉臻长期致力于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难题的攻克终会结出硕果。2017年,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及其应用”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火电担任压舱石角色的同时,我国新能源发电比重不断增加。针对我国当前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面临的难题,刘吉臻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开展燃煤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并创建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注能源电力科研的刘吉臻笔耕不辍,学术著作、发明专利、SCI论文等硕果累累。从1992年编写出版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到2015年为推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而写就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始终与时俱进,引领科研前沿。中国知网文献库显示,刘吉臻发表的论文、文章超过400篇。

带领团队攻克了一次又一次关键技术难题的刘吉臻,为解决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刘吉臻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此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2015年,刘吉臻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如今的刘吉臻仍然忙碌在科研一线。他曾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胸怀科学报国之志,永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于创新,追求真理。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创新教育 人才遍天下

2021年9月28日,华北电力大学主楼礼堂,刘吉臻为该校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21级全体新生讲授专业介绍课,这也是刘吉臻连续20年为华北电力大学新生讲授专业介绍课。

一堂课,二十年。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是执行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吉臻认为,电力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依靠科技,依靠教育,依靠人才。

2001年起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2016年卸任,十五年的校长生涯,这位有着四十多年高校工作经验的教育管理者,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而又实际的体会。

他创造性地实施两地办学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211工程”建设正式立项。作为教育界科研工作者,刘吉臻先后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68名,培养出大批能源电力人才,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

自2005年学校校部变更为北京以来,华北电力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影响力,均有了较大的提升,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有“电力黄埔军校”之称。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在刘吉臻看来,在此基础上,科教兴电即是未来的方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低碳能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等将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对能源电力的战略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使能源电力学科的发展前景出现了新的契机。

在此机遇面前,刘吉臻提出了“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各学科内涵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科上建设“大电力”,教育上要培养“大人才”。

随着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对人才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未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他引领华北电力大学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人才战略”。

刘吉臻认为,人才要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应用等趋势,具备与之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不但掌握书本知识,还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为教育家,既需要居高望远的战略设计,也需要躬身深耕的亲力亲为。

在为2021级新生讲授专业介绍课时,刘吉臻以《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路径》为题,通过列数据、举例子等方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我国能源发展状况、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与路径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责任与使命,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人是否有才学,往往不会体现在高谈阔论上,而会浸润在他的举止风范里。

“刘吉臻院士二十年如一日,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厚重的家国情怀,为学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着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表示。

建言献策 初心从不改

五十年来,作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刘吉臻亲历和参与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技术的快速提升和进步的进程;作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为我国能源和教育事业积极建言献策。

2013年,刘吉臻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吉臻在提案中做出建议:必须倡导节能优先,充分地提供生态文明教育公共产品,以应对物质性、精神性并存的能源危机;2016年两会期间,他提出,我国现在的学科评估排名制应改为分级制。“分级制评估也有利于全面审视我国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国际同类学科的差距,通过重点建设,最终实现我国一批学科尽早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仅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吉臻针对大学生就业、美丽中国、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分别接受了人民日报等近二十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这股干劲,已经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吉臻如今依旧保持着。

2016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碳约束条件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课题三“碳约束条件下我国煤炭利用优化研究”研讨会召开。刘吉臻指出,在大环境下,火电依旧是发电市场的主流,充分发掘火电厂碳减排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2日,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刘吉臻院士担任该重大咨询项目专题四“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研究”负责人。

2021年12月30日,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海上风电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研究”完成结题评审。刘吉臻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乘船出海,实地考察海上风电项目,并在《中国工程科学》发表论文《海上风电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思考》。

过去一年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引起了广泛讨论。早在2017年,刘吉臻就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比例的上升,出现了传统电力系统不适应大规模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等问题,新能源电力难以有效消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加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电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发电供给侧、电网输配侧、用户消费侧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破除技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如今,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正在有序落实。刘吉臻强调:大家要真心实意地理解和支持这一场能源革命,同时要认识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不是一蹴而就、一招制胜。还要积极拥抱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以提升能源效率,借助绿色投融资手段,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促进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产业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许多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讨、实践和交流。刘吉臻还担任中国能源产业年会组委会主任,每年为这个能源界的盛会用心操持。同时,积极呼吁“在‘双碳’背景下,如何继续推进能源革命面临的诸多挑战,是需要中国能源产业年会这样的平台来聚集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一起集思广益、共同行动,讲真话、讲实话、出良策,共同努力推动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2019年,为记录、致敬能源行业各条战线的开拓者、贡献者,在新中国“70华诞”时推出的主题活动“能源70年•功勋人物”公益评选中,因其在能源电力行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及卓越贡献当选“能源功勋·泰斗人物”。

躬耕电力半世纪,征程从未有穷期。刘吉臻和他的科研团队依然奋战在能源电力科研一线,为我国能源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领航。

编辑 | 齐琛冏

审核 | 牟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