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山水画欣赏「全国著名山水画家作品欣赏」
张良笔下的山水世界
2001年01月29日
丁涛
张良其人其画
勤奋耕耘于中国山水画艺苑,乐此不疲、求精取进,已成为画家张良规范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张良的画曾涉及素描、水彩、油画等领域。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此后才决然定位于中国山水画,在祖国的壮丽山河、风光峰影中,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张扬自已的艺术生命力。当然,原先涉猎的画种,并未白废,它们已纷纷化为有效的“营养”,渗透到作者的山水画艺术中去了。
在张良的山水画中,时见有凝结着光彩特色,有那么一点素描体快感的表现介入;在并不重色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中,作者有时会施展微微的色调变化,使人可以寻觅到一些水彩踪迹。这些足以拓展山水画表现的“客串者”,使张良嗜好营造大山大水的格局,避免了大而无当,大而空洞的过失,而取得了审美上大于缜密,大于丰富的辩证统一。尽管作者身处文人荟萃的金陵圣地,以润泽、秀逸见长的江苏山水画派,不可能不对他的作品产生强大的磁性影响,然而,他却时时存在着期望突破感,哪怕是一点突破也行。扫描他的众多画作,我们不难发现,他在一步一步地实践着自已的愿望,力求让笔墨在秀逸的山水画层面,布陈壮气,促使秀美向壮美转化,促使自己的山水画艺术个性逐渐鲜明突出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的山水画家张良,在长期的努力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品曾多次入选于国内外大展,在这些作品中,有获奖的、有被收藏的、也有被选中出版广为发行的。公元2000年,他的山水画作品又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荣获“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赛(中国美协、画协主办)优秀奖。
天人合一的精神
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古人颇多推崇。认为山水画可“夺天工之巧,泄造华之机”;认为“画以山水为上”,这些说法,虽然难免失之片面,但却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山水画在艺术中有不可忽视地位和价值。张良对山水画的钟情,似乎孕育于对“生命意义共鸣于斯”的一种认识选择。梳理一下他的山水画,我们认为,作者在围绕“天人合一”的精神主旨,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山川神貌、抒写了画家胸臆。三个不同视角,大致区分为三类有别的山水画。
其一可称之为群峰峡江类。如《千里共婵娟》、《暮韵》、《秋聚》、《烟峡无声》、《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画作。
《千里共婵娟》是作者赴台办展览期间所作。层峦叠嶂之上,一轮明月出没于云海,恰隐合了苏轼诗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渴望海峡两岸同胞团聚的情意,顿即折射于画幅。在艺术处理上,作者借鉴了西洋画对于物象描述的长处,以垂而不滞的墨色,施于前景的山峦,而在受光面留下斑驳空白,强化了立体的表现,远景的山影则用淡墨扫掠,弱化受光面与背光面的明暗对比,使之浑然一体成为飘渺的背衬。绵延不断的云海穿行于崇山之间,之字型的结构在视觉上造成变化有致的流感,且与山脚流泻的山泉形成呼应,静中含动,动中含静,静动互补,相得益彰。
《暮韵》一幅,写群峰将为暮色笼罩,而山村点点灯火已闪亮,群居村落,生意盎然。画面以几块墨色相互映照,组合成错落有致的山峰,精细的线勒点皴表现出山体独特的生机。云烟与水面虽然都呈白色,却是质感相异、韵味有别。云烟间以淡墨,模糊的边界,迷离氤氲之气荡漾。而留白的水面则清澈而晶莹剔透。整个画幅濛濛莽莽,幽美、壮美并存。
《烟峡无声》、《峡江之秋》等几幅横向展开,以势取胜的作品,著重于特定山水个性的挖掘,或清峻、或险奇,极尽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流云、飞瀑”则是张良山水画作品中的另一类样态。《滌荡》、《苍海飞腾》等数幅作品,痛快淋漓地刻画了极具动感的流水飞云。《滌荡》置景于幽深峡谷。前景处伸出一天然平台,数位仙风道骨的士人欢聚其上,悠然举目,欣赏着铺天盖地、奔腾倾泻的哗哗飞瀑,透露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清旷深遂的意境,景色巨大而人物渺小,这两极化的对比又使画作产生了融天人为一体、物我两忘的禅趣。山石纹理古朴工细,丛林藤蔓临风颤动,如此人间美景想来是不可多得的。
张良的山水画既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具有丰实深厚的生活底蕴。在他的笔下,并非机械地以传统方法对眼前的片段自然加以描摹,而是以画中的自然。《苍海飞腾》一画可为例证。画中的“苍海”实是一片“茫茫云海”,汹涌于群峰之间,飞腾向缈缈天外。作品在处理上匠心独运,以纵向肌理描绘山峰,以横间的波纹状写云海,纵横捭阖,“飞腾”可感。画面气势磅礴,具有较强的艺术冲击力。
张良的画作中还有一类可归为“性灵小品”。如《唐人诗意图》、《隆中风云》及《秋趣图》、《丹枫林中》等。这类作品著重以诗意化的情趣取胜。《隆中风云》取材于“三顾茅庐”的故事。画面藉国画笔墨以西洋透视法和今人的眼光来绘写古代的人和事,视平线降得很低,大片的水云压空,景观萧索。点缀却不失主体位置的人物只见姿态,不识面目。刘备趋向茅舍,身后不远骑在马上无疑是他的结拜兄弟关、张二将。而茅舍户门大开,诸葛显然正呼呼大睡。画面情节一目了然,却很有点儿序曲般欲扬先抑的趣味。地与天以湿墨渲染,枯笔颇为精彩地勾勒出稀疏水草及栅栏。通幅艺术表现不禁使人生发出思古之幽情和历史的慨叹。《秋趣图》则以细小的笔触丰富地勾点出秋日的丹枫,三三二二的士人或席地而坐,或徒步缓行,优哉游哉,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观者亦得其中三昧矣。
结语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要在此基础上再度超越,谈何容易?因此创新之路亦是一条艰苦跋涉的荆棘之路!张良便是一位这样的跋涉者,他的《秋蕴》、《草地英魂》、《冉冉》等,皆可视作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赋以时代气息的作品。《冉冉》是一幅具有现代创作意识和雕塑感、光影感的山水画佳作。深色的背景,厚重的山峦,被峰端的亮色和一抹轻云打破了沉闷。这亮色、轻云同时也赋于山体以妩媚,使整个画面生意盎然起来。此画山脊迎光部分是自上而下、由浅至深的赭黄,背光则浮动着一层紫气,“冉冉”升腾的题意被生动地展现,迎光部分与背光部分在明暗与色彩上所形成的有机对比,使这幅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别树一帜。
发表于2001年第四期《艺术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