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胆结石颜值有点高啊!”

“有点可爱,我觉得像鸡米花,我要拍下来发到朋友圈。”

日前,在云南结石病医院,一颗刚刚取出的胆结石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令取出过成千上万颗结石的医护人员们也啧啧称奇。

一名手术室护士刚把这枚结石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就有100多个朋友给她点了赞,而且纷纷留言表示这枚结石实在长的太奇特太“可爱”了。

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是各种奇闻异事频频出现的地方,一颗结石竟然能在朋友圈获得大量点赞,引发围观的热潮,这枚结石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带着好奇,记者近距离观察了这颗堪称鬼斧神工的结石。

这是一颗直径约为2.0公分的胆结石,在该院取出的胆结石里面,个头不算大,但长得确实“别具一格”,通体呈金黄色,整体形态圆润,前方两侧凸起的地方,看上去颇像一道菜——“鸡米花”。

凭借奇特的外形,这颗胆结石一时间成为了云南结石病医院的“明星”,甚至还有人表示希望能带回家去收藏。据悉,这颗结石目前已收入该院结石医学博物馆。

据云南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李英灿主任介绍,这是他从一位49岁的患者刘先生胆囊内取出的。

刘先生患胆结石已有三年,今年体检发现结石又长大了不少,这才下决心把这颗胆结石取了。这颗看起来“呆萌”的胆结石,其实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健康隐患。

“放养”结石3年

终圆保胆梦

刘先生家住曲靖市富源县,3年前,他参加体检,检查出胆结石,因为结石还小,且一直没什么症状,就没当回事,回家后买来口服药物自行溶石治疗。

3年来,刘先生仍没有症状出现,他以为结石已经排出去了,直到近期再次检查,发现结石不仅没排出去,还长大了许多。

看着越来越大的胆结石,刘先生有些惴惴不安,“得早点把这颗‘不定时炸弹’给解决了才能彻底放心。”刘先生腹诽着,决定找医院“拆弹”。

刘先生去了当地几家医院,给的结果都是切胆,刘先生拒绝了,“我不切胆,胆囊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哪能说切就切了。”又一位医生建议他切胆时,刘先生失落道,“就没有只取结石不切胆的医院吗?”

“昆明市西山区有家结石病专科医院很有名,他们做保胆取石,以前给一个女士保胆取石取出了12000颗胆结石,不仅报纸、新闻都有相关报道,还获得了基尼斯世界纪录,你可以去看看。”医生的话让刘先生的内心燃起了希望之火。

7月15日,刘先生赶来云南结石病医院进一步治疗,经门诊检查后,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住进了云南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病房。

经系统的胆囊功能检测,刘先生胆囊功能良好,符合保胆取石的手术指征。7月17日,云南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李英灿主任为刘先生实施了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顺利从刘先生胆囊内完整取出这颗2.0cm的金黄色“鸡米花”胆结石,刘先生如愿保胆。

结石成分分析

找到长结石的原因

据李英灿主任介绍,术后结石成分分析显示,这是一颗钙质为主,寄附胆固醇的结石。钙和胆固醇这两种物质来自我们的饮食,也由此可见,这颗“鸡米花”胆结石的“生长”与刘先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我不抽烟、不喝酒,就好吃这一口,一天没有肉我就馋得慌。”因为喜欢吃肉,刘先生家每天必不可少的就是肉,各种大骨汤、排骨汤、炖蹄髈每周也会吃上一两回。

而肉类食物的成分正是胆固醇,人体摄入胆固醇后,需要胆分泌胆汁和身体一起协作消耗或者分解体内的胆固醇,若是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就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刘先生胆囊内的小结晶也在刘先生的“滋养”下,日复一日逐渐长大。

李英灿主任提醒到,云南是我国胆囊结石的高发地区。在所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当中,除了个体内分泌或疾病等因素之外,大多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因此,饮食调控是预防胆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此外,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肥胖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李英灿主任最后强调,对于已经患有胆结石的患者,胆结石无论大小,有无症状,都应该坚持“患石常复查,病起及时治”,每半年做一次肝胆彩超检查,监控结石的发展情况,出现症状及时治疗,胆囊功能良好者,可优先考虑保胆取石,避免被“错杀”,以及术后消化功能受影响。如需病情咨询和预约挂号,可在微信小程序搜索“云南结石病医院”,专家助理24小时在线为你答疑!